Friday, March 12, 2010

從“嗔”字說起

2007年11月27日 5:31:05 发布:振之

嗔,嗔是什麼?以至於佛門將其定為三毒之一?(注:另外兩毒為"貪""癡")從字典中所解釋,嗔是責怪,是怨,是指責。俗人都有"貪嗔癡",而我們所謂的修養也無非是中貪嗔癡中超脫出來,當然了很少有人真正達到完全的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。那是得道高僧的修為,而我們凡夫俗子只要能有意識的去超脫已經很不錯了。至於我們能超脫到什麼境界也不用去煩神,不用去計較。煩神了、計較了也就談不上真修行,只是嘴上功夫罷了。今天不談其它,只說這一個"嗔"字。

從字面上來講,嗔,口真,是口出真言還是真言自口而出都是一回事,不論如何這嘴裡出來的話即便是真的那也算是嗔言嗔語。為什么說嘴裡說出來的真話反也不好呢?要知道嗔的本意是責怪,是抱怨。站在怨者本位思考,那麼他說的在他認為就是真正的,正確的。只有怨者自己認為自己的主張、觀點、價值是正確的他才有資格去抱怨別人。我們何時有過自己在懷疑自己的時候還去抱怨別人的正確?沒有,也不太可能。小時候我們常會抱怨長輩們嘮叨,那時我們的內心認為不嘮叨才是正確的,最好的。我們現在工作時會抱怨老板太嚴、工資太少,在我們的內心裡一定是認為老板不嚴才好,工資每個月發個十萬八萬的才好。當然雖然有時一些理性也告訴他們這些是不對的,但是在他們潛意識中還是認同了老板是個和事佬、是個大頭才最完美,最正確,也最合適。

嗔的根源就是在於我們本位價值的偏離,太自我了,一切以自我存在為前提。佛門之所以要求戒嗔,就是讓人放下自我。放下自我的人才不會抱怨,才能做到不嗔,我們為什么抱怨,因為有事物與自己的價值觀有沖突了,如果放下自我,那就沒有沖突,可以包容一切。那麼就不會抱怨也就沒有嗔。其實寫博客評論的人本身就是在"嗔",一方面希望自我價值被肯定,一方面也是因為有沖突了,有想法了才會寫,寫是為了什么,寫就是為了嗔,就是在抱怨。也有人說我寫的都是贊美那也算是嗔嗎?是,你在贊美一種事物的時候本身就是在反對一些事物。你的眼中有美醜之分的時候你越贊美你卻是嗔得沒邊。所以我們也有從電視或是書中了解到,得道的人看待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,無美醜、無高低。這才是無嗔之境。當然了我上面也有說到,我們是凡人無法做到絕對的不嗔,但是我們可以盡可能的不嗔。交友不以高低而有差別、著衣不以新舊而有差別、吃飯不以香淡而有差別。一切平淡即是對事物的尊重也是還自己一個清靜。記得曾有朋友一起吃飯,服務員不小心把水溢到了我朋友的身上,並不影響也看不出來。可能是溢到臉上了,他開始發脾氣,服務員連忙道歉,後來店長也過來道歉。雖然不去計較,但是吃飯的心情一下子都沒了。其實這本是件小事,如果我這位朋友能達到不嗔,但是把事情告訴服務員,那麼其結果會是服務員會改善工作,我們也可以愉快的吃飯,是兩廂得意。後來弄得我實在是不敢與他一起出去吃飯,實不是我討厭他,而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事會破壞快樂的心情。當然我這也是嗔語……

嘴裡說出來的真話則是嗔,那麼心裡的真話那也需要慎。怎麼說呢,口說是嗔,那麼沒說出來在心裡想的時候就需要慎重。是否要說,是否不說,這只是個選擇的問題,重要的是你已經在想了,那麼就需要慎重了。

所謂道不可道也,說了就錯。我說了這些也就是承認了我的錯。真理是說不出來的,所以才有了如來拈花,迦葉一笑。

from http://www.andymao.com/zhenzhi/post/155.html


~感触良多的一篇文章~

人之初,性本善;
性相近,习相远

人要怎样在五花八门的大染缸中,
出淤泥而不染?
当拥有了之后,
人就贪图更多,
形成无止尽的贪婪。

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
就是这种自我中心意识高,
造就了嗔。
口言是非要不得,
祸从口出呀!

执着,放不下,太介意,
都是痴。
进而让邪念萌芽,
污染思想与理性,
行动偏于利益。

菩提本无树,
名镜亦非台,
本来无一物,
何处惹尘埃;

有多少人又能真正做到看破、放下、自在

2 comments:

Yan Jiong said...

wah, buddhism article in your blog... :P

haru90 said...

一切因缘而起。哈哈!